汤姓名人汤佩松简介:(1903年11月12日—2001年9月6日),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的研究,提出植物代谢多条路线的观点。湖北浠水(原蕲水县)人。父亲汤化龙。19...

汤佩松

(1903年11月12日—2001年9月6日),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的研究,提出植物代谢多条路线的观点。湖北浠水(原蕲水县)人。父亲汤化龙。1917年-1925年,汤佩松就读于清华学校。1925年-1926年,汤佩松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1926年-1927年,汤佩松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文理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27年,汤佩松获Phi Beta Kappa金钥匙奖和美国西格玛赛(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1928年-1930年,汤佩松就读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1930年,汤佩松在马萨诸塞州海滨小镇林穴的海洋生物学研究所作短期访问。1930年-1933年,汤佩松在哈佛大学普通生理学研究室工作。1931年,汤佩松在马萨诸塞州海滨小镇林穴的海洋生物学研究所作短期访问。1933年-1938年,汤佩松任武汉大学教授。1938年,汤佩松任国立贵阳医学院教授、化学科主任、训导主任。1938年-1946年,汤佩松在西南联合大学农业研究所任教授;期间,汤佩松创办了植物生理研究室。1946年,汤佩松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同年,汤佩松用绿色小球藻证明光合作用的氧化还原电位势在光暗下的差异从而确证了VanNiel学说提出了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谢的控制与被控制理论,在国际上首先证明了高等植物中存在细胞色素氧化酶、植物叶绿体中存在碳酸酐酶以及高等植物体内适应酶的形成首次证明在同一植物中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证明糖酵解途径,戍糖支路、三羧酸循环、二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并行,并以一定比例在活体中运行,总结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及其与其他生理功能相互调节的理论。1948年,汤佩松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952年,汤佩松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1952年-1954年,汤佩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复旦大学教授。1954年,汤佩松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同年,汤佩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55年,汤佩松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汤佩松和他的学生和同事吴相钰一起发现水稻幼苗中硝酸还原酶的诱导形成。1975年,汤佩松被美国植物生理学会选为名誉会员。1979年,汤佩松被美国植物学会选为通讯会员(终身荣誉会员)。1987年,汤佩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5年,汤佩松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1997年,汤佩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著有《绿色的奴役》等。